原材料与熔炼环节
- 炉料含气体或杂质:金属原料(如废钢、生铁)潮湿、生锈或含油污,熔炼时会释放氢气、一氧化碳等气体,卷入铁水中。
- 熔炼温度不足:铁水温度过低时,气体不易逸出;高温熔炼时间过短,气体未充分排出。
- 合金元素影响:某些合金元素(如镁、铝)与铁水反应易产生气体,或熔炼时未做好脱氧处理。
造型与制芯工艺问题
- 型砂透气性差:型砂中黏土含量过高、紧实度过大,或未添加足够的透气材料(如煤粉、锯末),导致浇注时气体无法排出。
- 芯砂水分超标:型芯烘干不彻 底,残留水分在高温下汽化形成气体,侵入铁水。
- 模具表面不清洁:型腔或型芯表面有浮砂、油污或氧化物,浇注时分解产生气体。
浇注过程因素
- 浇注速度不当:速度过快会导致铁水飞溅,卷入空气;速度过慢则铁水提前凝固,气体无法逸出。
- 浇道设计不合理:浇道位置或形状不当(如顶注式浇道易冲击型壁),导致气体滞留;未设置足够的冒口或排气槽。
其他潜在原因
- 铁水凝固收缩:铸件厚壁处凝固时,内部气体因收缩无法排出,形成集中气孔。
- 化学反应产气:铁水与型砂中的水分、有机物或氧化物反应,生成氢气、二氧化碳等气体。
通过分析气孔的位置、大小及分布(如表面气孔多与型砂有关,内部气孔多与熔炼或浇注相关),可更精 准定位成因并调整工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