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优化铸造工艺设计
- 合理设计铸件结构:避免壁厚急剧变化,减少尖角、直角,采用圆角过渡,降低应力集中和缩孔、裂纹风险。
- 优化浇注系统:确保金属液流动平稳、充型均匀,避免局部冲刷型砂;设置合理的冒口和冷铁,增强补缩能力,减少缩孔、缩松。
2. 控制原材料质量
- 金属液处理:严格控制金属液的化学成分(如碳、硅、锰等元素比例),减少气体和杂质含量;通过精炼、除气处理(如使用除气剂)降低气孔缺陷。
- 型砂/芯砂管理:选用耐火性好、透气性高、强度适宜的型砂,控制型砂的水分、紧实度,避免因型砂质量差导致砂眼、粘砂等缺陷。
3. 规范浇注与冷却过程
- 控制浇注温度和速度:根据铸件材质和结构,设定合适的浇注温度(过高易导致粘砂、晶粒粗大,过低易产生冷隔、浇不足);保持稳定的浇注速度,确保充型完整。
- 合理控制冷却速度:对壁厚不均的铸件,采用局部保温或加速冷却的方式,减少内应力,避免变形和裂纹;铸件冷却过程中避免急剧降温。
4. 加强生产过程管理
- 合型与定位:合型时确保上下型定位准确,避免错箱;紧固型砂箱,防止浇注时跑火、型砂溃散。
- 清理与检查:铸件脱模后及时清理表面粘砂、毛刺,通过无损检测(如探伤、水压试验)早期发现内部缺陷,及时调整工艺。